安信15平台=立体广告的“出圈”与“出格”
安信15平台前段时间,脉动将自家的立体广告投放到了全国各地的公交站,竟意外吵上了热搜。
有网友觉得,脉动这次的立体广告,创意是真好,凸出的巨型瓶身装置不仅还原产品,还非常新奇,纷纷拍照打卡发社交媒体。
也有网友觉得,脉动的立体广告是“缺心眼”“又蠢又坏”,挤占了公交站台的座椅和棚内空间,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出行。
随着脉动广告的“出圈”,各地网友们也纷纷晒出了自己遇到的3D立体广告牌。
来源:小红书截图
安信15平台脉动广告是好是坏咱们后文再论,榜女郎是真心觉得,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“脑洞”立体广告,以前更多地是活在国外的创意集锦里,是“别人家的广告”,但这两年,它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,“卷”到了我们日常的通勤路上、逛街途中。无论是饱受争议的脉动广告,还是今年618天猫推出的超级国补1/5站台,品牌越来越愿意砸下重金,把平面的“纸片人”广告,升级成会“抢戏”的3D大片现场。
这篇文章,榜女郎精选了部分品牌的立体广告案例,一起去看看它们如何“拿捏”年轻人。同时,榜女郎也提出了一些思考,希望大家能够避开立体广告传播的那些“雷区”,让这种线下的“空间对话”真正聪明又有温度起来。
从地铁到商场,品牌把广告玩成了“3D大片”
安信15平台当线上流量内卷到极致,品牌们开始调转视线,重新审视线下媒介,人来人往的地铁通道、商场空间、网红街区等都成为品牌与用户对话的超级媒介。在这种情况下,立体广告也越来越受到品牌们的青睐。
一个可见的现象是,近两年,国内的立体广告投放以及网友们对立体广告的讨论度正越来越高。榜女郎整理了部分精彩的广告案例,如下:
天猫超级国补1/5站台
今年618,天猫联合小米、海尔、华为、美的、格力等20+品牌,在杭州凤起路地铁站打造了超级国补1/5站台立体广告,手机、洗衣机、电脑、花洒、棉被等用品部分嵌入墙里,部分破墙而出,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利用1/5商品隐藏在墙里的立体装置,天猫将抽象的补贴政策具象化——上淘宝领国补,立省20%,用户只需要为墙外看得见的商品部分付费,这样的信息传达也是非常高效清晰了。
来源:微博@天猫超级品牌日
美团闪购“挤爆”墙面
今年4月,美团闪购也在上海徐家汇地铁站投放了一组吸睛3D立体广告,乐高、元气森林、趣多多、罗森等经典产品被放大,搭配被“挤爆”的墙面,极具冲击力地体现了美团闪购“到手快 拦不住”的品牌主张,巨物营销+立体营销,在吸引路人注意力上,绝对算得上是“王炸”组合。
来源:小红书截图
阿迪达斯“偏要出头”
阿迪达斯对立体广告的使用向来超前,2024年,阿迪达斯就在三里屯的巨型艺术装置中放置了500件经典彩色复古版型外套,凭借巧妙的色彩搭配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。今年3月,阿迪达斯又玩起了立体营销,将一只经典贝壳鞋的鞋头嵌入墙内,上方“偏要出头”的广告文案,既与凸出的鞋头完美呼应,又传达了品牌的态度和价值观,用心可谓非常巧妙。此外,阿迪达斯还在上海永源路带来“贝壳头街区”活动,以无数巨型鞋盒拼接出“贝壳头大楼”的外观,成为网友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,获得了非常不错的传播效果。
来源:小红书截图
淘宝“橙包你的早出晚归”
去年国庆长假后,打工人们迎来了最长的一个工作周,淘宝趁机在杭州地铁站投放了主题为“橙包你的早出晚归”的立体广告,将软乎乎的巨型淘公仔嵌在了地铁站的立柱上,希望为通勤时疲惫的打工人们提供一个可以rua一rua、靠一靠、抱一抱的解压神器,抚慰年轻人无处安放的小情绪,受到了网友们的大量好评。
来源:小红书截图
奥乐齐“菜市场文学”
同样是在地铁立柱上做文章,奥乐齐用立体广告玩起了“菜市场文学”。2024年年初,奥乐齐在上海地铁站的立体广告引发了大量关注,奥乐齐将各种低价商品,如蔬菜、面包、牛奶等做成巨型装置,陈列在了地铁的立柱上,仿佛将路人拉进了超市现场,大而显目的价格标签直观清晰地体现出了产品的物美价廉,被网友们评价为“简单直接高效”,将平价超市的标签植入了路人的心智中。
来源:小红书截图
立体广告凭什么拿捏年轻人?
从传统的平面广告到越来越多的立体广告,对品牌和消费者来说,这不仅仅是广告玩法的升级,更是注意力稀缺时代的必然。
以前的优质立体广告,在榜女郎的印象中,更多地出现在国外的创意广告集锦中,但现在,这些让人觉得“脑洞大开”的创意就这样渐渐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。毫无疑问,相比于传统的平面广告,3D的、立体的广告在预算投入上会多得多,但品牌为什么依旧愿意花更多的投入去为这样的空间创意买单呢?
一方面,消费者的注意力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。人们每天在线上线下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广告,但真正能被记住的寥寥无几,常规广告依赖重复曝光来强化心智记忆,在注意力涣散的当下效果越来越不理想,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你还能记得今早通勤的地铁站里投放了哪个品牌的广告吗?
而立体广告的魔力在于,通过立体的巨型装置,打破空间的单调性和无趣感,强行“截停”消费者的视线,达到对抗注意力荒漠的目的。能被消费者认真看一眼,品牌的传播目标便完成了一大半。
另一方面,立体广告天然具备社交货币属性。打卡是当代年轻人的刚需,而精心设计的立体广告非常具有成为热门打卡地的潜力。
传统的平面广告中,消费者对信息的接收往往是被动的,但立体广告通过独特的空间设计、互动技术、艺术表达或情绪唤醒,不仅仅能被消费者看到,更能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其中,甚至自发打卡并分享,引发社交裂变。因此,立体广告不仅更容易触达用户,还更容易通过社交网络渗透到更广泛的圈层,从而实现破圈。打开小红书,榜女郎经常能刷到网友们分享的立体广告,毕竟,新奇的、有趣的东西,即便是广告,对爱分享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不错的素材。
来源:小红书截图
更重要的是,立体广告正在重构“流量逻辑”。当线上流量内卷至极限,线下场景正成为品牌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的最后一片蓝海,线下媒介的价值也重新凸显,真实世界的体验具有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。而立体广告,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碑,不仅让品牌叙事从“屏幕里的故事”变成了“可触摸的体验”,更有可能通过网友二创反哺线上,实现线上线下双丰收。
因此,立体广告的兴起,本质上可以说是一场“沟通方式”的进化,它让品牌的线下广告从“自言自语”转向“与用户共舞”,从“重复记忆”转向“体验创造”。
避雷“又坏又蠢的广告设计”
尽管立体广告的创意在多数情况下令人惊喜,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和城市空间负担,否则,品牌花大预算换来的可能不是心智占有的提升,而是网友们的毒舌评论——“又坏又蠢的广告设计”。
一个反向案例是3月份时麦咖啡在北京朝阳门地铁站投放的“现磨咖啡早餐”的广告。广告中,一双手冲出电脑键盘,手举“麦咖啡15元早餐组合”的产品,原意应该是想精准瞄准通勤路上的打工人,但没想到精准踩到了打工人的“雷区”,网友们纷纷表示很窒息。
来源:小红书截图
另一个案例是最近引发广泛讨论的脉动户外立体广告。6月,脉动在北京、广州、重庆、济南、石家庄、西安等多地公交站台投放了3D立体广告,广告上立体的巨型脉动引发网友拍照打卡,原本传播形势一片大好,没想到随后舆论出现反转,因为巨型饮料瓶挤占了公交站的座椅及避雨空间等,引发网友和众多官媒声讨,对品牌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。